如果只考虑松苏江南地区的话,印度这边空出来的产业份额,应该一点都不分给齐鲁,应该全力支持松苏的产业发展,通过欧洲和西非的贸易,快速增加纺织工场的数量,全力加速当地的转型和资本主义体系的深入。
但如果考虑整个大顺的情况,那么印度这边空出来的产业份额,就必须要拿出许多分给齐鲁这边。借由朝廷的调节管控,渡过挖河修堤占地的艰难日子。
不过,即便这样,短时间内生活水平的下降,那也是肉眼可见的。
的确,相较于大顺开国之初,鲁西地区的人均土地面积锐减,百年的休养生息、人口滋生,人多地少的矛盾确实愈发严重。
但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,一方面是妇女从事副业纺织,另一方面也是人多地少辩证地去看,也确实依靠着劳动人民的智慧,有所缓解。
二年三熟制,固然说需要小冰期结束之类的限制条件。
但,人口滋生这个因素,也是必须要考虑到的。
假如说,一个劳动力,耕种着家庭的三五十亩地,你让他搞两年三熟的种法,他也真的承受不住。劳动量实在太大的。
伴随着人口增加,人口因素也导致了两年三熟制度,在山东这边快速普及。
冬小麦——夏大豆——春高粱;亦或者冬小麦——夏玉米——春谷子的模式,开始推广。
因为人均土地减少,使得劳动力不得不在有限的生产资料上,投入更多的劳动。
而更多的人口,也使得两年三熟这种极为疲惫、极耗劳力的种植方法,是在劳动极限之内的。
人均25亩地的时候,就算你有两年三熟的技术、也有小冰期过去的气候,没有拖拉机和收割机,你也玩不转两年三熟。太赶时间了,种收日子一旦下雨,那就根本不可能了。
Loading...
未加载完,尝试【刷新】or【关闭小说模式】or【关闭广告屏蔽】。
尝试更换【Firefox浏览器】or【Chrome谷歌浏览器】打开多多收藏!
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,可以切换电信、联通、Wifi。
收藏网址:www.gaysay.com
(>人<;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