参与反击的原住民有三百人,占据幸存者总数的三分之一,离线机五十一台,占据总机体数量的一半。敌人的数量虽然更少,但却占据质量上的优势,如果没有足够强大的武器,仅仅是素体生命就难以对付。我听说有人在最后关头,带走了聚集地的技术积累,但如今新的据点百废待兴,大量的设备都需要重新制造,就算技术理论没有失落,想要重现树管带的辉煌,也需要好几代人的努力。如今原居民人手稀缺,本该是埋头发展的处境,但在构建了一个可以让同胞们生存下来的初步基地环境后,全体原住民就将所有的精力转移到战争准备上。看着昼夜不息穿梭在离线机基站上的人们,我也不得不承认他们真是蛮拼的。
通过倒班轮换的作业机制,只要可以干活的原住民,哪怕年纪再小也已经派遣上阵。他们如同蚂蚁一样运输材料,拆卸、组装和改造设备,钻研图纸和理论,他们已经失去了技术最过硬和理论最深厚的那些精英,但能够幸存下来的,都是头脑普遍机警的人士,在巨大的压力下,一鼓作气在最短的时间内,将自己过去无法理解的东西生搬硬套,不惜利用手头可以找到的资源进行实际操作,竟然在短短的时间内,完成了对建设机器部分回路系统的改造——利用临时制造出来,块头巨大又造型简陋的发信端,竟然可以让两台捕获过来的建设机器按照他们的思路进行建设任务,虽然并不完美,但是,建设机器所具备的各种工具,都已经可以自由使用。
也正因为建设机器的存在,无论是据点建设还是战争准备,都已经进入加速的轨道。当我第二次从床上睁开眼睛的时候,窗外的离线机基站已经大变样,悬停在深渊上的离线机从五十一台缩减为三十台,其中减少的二十一台被拆开,配合其它部件,拼接改造成一个巨大的圆筒结构。看似雪茄,又像是没有基座的炮筒,它的体积自然比离线机要大得多,虽然不能和聚集地的那个眼球要塞相比,但放在此时的新据点中,却的确是数一数二的庞然大物。并非是全封闭的装甲,更像是镂空的外壳,可以窥视到机械的内脏,粗壮的淡蓝色能量光芒如同回旋的链条般,其中涌动穿梭,似乎随时都处于激发状态,有一种难以按捺的感觉。
Loading...
未加载完,尝试【刷新】or【关闭小说模式】or【关闭广告屏蔽】。
尝试更换【Firefox浏览器】or【Chrome谷歌浏览器】打开多多收藏!
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,可以切换电信、联通、Wifi。
收藏网址:www.gaysay.com
(>人<;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