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时候,媾和不一定比坚持抵抗代价更大。
如果按华西列夫斯基的策略继续下去,红军当然能不断推迟决定命运的那一刻到来,但反过来也避免了决定性结果的出现——无论是好是坏!所以朱可夫的结论是,斯大林即便同意南北两路向心进攻,出发点也不是为了将战争继续打下去,恰恰相反,他在寻找体面而稳妥的媾和之路,华西列夫斯基的拖延战术注定因不符合政治前提而不会获得采纳。
就朱可夫而言,他其实还有一个最优选择,那就是立即利用现有局势和条件迅速和德军媾和——因为英国人试图媾和的风声已传了过来,一旦英国投降,东线压力将进一步增大。至于美国人,他不认为罗斯福有什么反扑能力,他们自己至少首先要解决马岛问题。
实践证明他的猜想是正确的,莫洛托夫用一句“合格的总参谋长”来形容华西列夫斯基,就把这种“书生意气”诠释得淋漓尽致。但就如何媾和斯大林显然还有不同想法,否则他也不会置朱可夫的“最优方案”于不顾,偏偏选择次优方案,并还琢磨着打上一仗。
“对停战这件事,基层的同志到底怎么看?”斯大林已从贝利亚手中获取了一些民众意见,但他还是有些不太放心,要再找别人印证落实下。
“基层的声音很复杂。”莫洛托夫叹了口气,“一部分同志认为,战争进展到这个程度,红军取得军事胜利的机会极其渺茫,学习列宁同志签署第二个布列斯特合约虽然痛苦,但还有东山再起的希望,这以领导干部、中级以上军官比较普遍;一小部分同志认为,战争打到现在,我们很困难,但敌人同样困难,继续坚持的话曙光可能会出现在眼前;还有极少一部分同志认为,不能和敌人签署这种合约,但也不能再在这里坚持下去,建议将党和国家机构搬迁到远东和西伯利亚去,一部分红军化整为零在沦陷国土打游击战——该策略借鉴了中国的例子,南京政府在丢掉大部分精华国土后不与日本和平,更不与日本傀儡政权发生关系,而是搬迁至西南地区持续抵抗。”
Loading...
未加载完,尝试【刷新】or【退出阅读模式】or【关闭广告屏蔽】。
尝试更换【Firefox浏览器】or【Edge浏览器】打开多多收藏!
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,可以切换电信、联通、Wifi。
收藏网址:www.gaysay.com
(>人<;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