孙元起早已想好答案:“中国在欧洲的留学生,主要是在英、法、德、比、俄五国。等会儿你们下去,便分头电报联络这些同学,表明负责来回路费食宿,请他们到伦敦开会。今天是17号,除了俄国太远,相信七八天时间,其他四国的学生怎么也该赶到伦敦了。他们如果不来,以后也就没资格说闲话!”
“可——”
孙元起知道俞同奎要说什么,便直接打断:“关于学会的经费问题,你们也不用操心。为了表示对学会工作的支持,我个人捐助一笔钱,足以保证学会在未来几年内的正常运转。”
说毕,从行李中翻出诺贝尔奖的奖金支票,随手递给俞同奎。一边问李复几道:“泽民,你买好回去的船票了么?没买好的话,那就等开完这次会再动身吧!”
“好嘞!”李复几干脆地答应了。
俞同奎接过支票,票面上一连串的“0”晃得他直眼晕,好不容易稳了稳神,才确认金额是15万瑞典克朗,看罢手都有些颤抖。
尽管洋务运动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便在中华大地轰轰烈烈地开展,多少改变了一些人(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,比如福建、广东)对于世界的认识,但在大部分人眼里,科举考试才是正途;欧美属于不服王化的蛮夷之地,加上中间隔有海疆万里,波涛不测,自然视出国为畏途。出国留学的,一般家境比较贫寒,在国内混得不很如意,想借留学改变人生,比如鲁迅,再比如眼前的李复几和俞同奎。
这种情况到了民国时期,才发生巨大转变。那时候出国的学生要么天资聪颖,获得了奖学金;要么家境比较富裕,出国就是为镀金。
15万瑞典克朗,约合七八千英镑,而此时英国普通工人一年的收入才三四十英镑。也就是说,这些够一名工人辛辛苦苦赚两百年的!这是俞同奎第一次接触到如此巨额的财富,拿到手里还有些不敢相信:“先生,这些都要捐给学会?”
Loading...
未加载完,尝试【刷新】or【退出阅读模式】or【关闭广告屏蔽】。
尝试更换【Firefox浏览器】or【Chrome谷歌浏览器】打开多多收藏!
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,可以切换电信、联通、Wifi。
收藏网址:www.gaysay.com
(>人<;)